2025年8月1日,我院章家恩教授团队组织的“华南旱坡地果林间套种节水抗旱稻试验示范现场观摩会”在我校增城教学科研基地顺利举行。本次观摩会邀请我校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院长罗利军研究员、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广州)分中心副主任徐振江研究员、农学院夏辉教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梁开明研究员、我校基地管理处副处长/植物保护学院桑文副教授等专家,以及相关企业、媒体和社团等人员莅临现场指导,重点观摩和研讨了旱坡地果林间套种节水抗旱稻的创新种植模式。
观摩会现场合影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专家组对节水抗旱稻在旱坡地种植及果林间套作模式的应用给予高度肯定。罗利军教授通过细致观察节水抗旱稻腋芽生长情况后,提议在本季节水抗旱稻收获后可实行再生栽培的建议,并对后续水稻收获留茬高度、施肥时间及施肥量等关键技术参数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此外,基于田间杂草防控的实际需求,罗利军研究员建议今后可改种抗除草剂的节水抗旱稻新品种,以构建更为轻简高效的田间管理体系。梁开明研究员则从水稻群体结构优化角度,提出“合理密植、增加有效穗数”等方面的技术建议。
罗利军研究员在田间查看节水抗旱稻生长情况
在专家组的全程指导下,现场开展了水稻测产工作。经测定,节水抗旱稻“旱优78”在撂荒果林的赤红壤旱坡地上创造了亩产356.1公斤的成绩。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该试验地块为典型肥力低、保水性能差的赤红壤坡地,在水稻整个生长季仅施用基肥,且在灌溉方面完全依赖自然降雨补给。这一创新性的林下生态高效生产模式既证明了“旱优78”品种在贫瘠干旱土壤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又拓展了华南地区边际土地高效利用的新方案。该生态种植模式为破解华南地区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约束、实现水稻扩面增产增效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生产实践参考。
测产工作结束后,专家组一行移步至位于增城教学科研基地内章家恩教授团队负责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长期定位观测暨稻田综合种养实验示范区。章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向专家组介绍了正在开展的实验研究项目,包括稻鸭共作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稻田养鱼、稻田养鳅、稻田养虾、再生稻田养鱼、多年生稻田养虾、稻田养禾虫等一系列稻田综合种养实验研究与试验示范。
专家组田间考察稻田综合种养实验情况
座谈会上,章家恩教授简要回顾了团队在旱坡地立体种养科研方面的发展历程,重点汇报了团队上半年在果林间套种节水抗旱稻和节水抗旱稻间套作大豆两方面的试验研究进展。专家组一致肯定这两种创新模式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强农林复合系统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广泛应用前景。通过研讨交流,也明确了下一步有关节水抗旱稻生态农业研究领域新的发展方向与切入点。
座谈会现场
此次观摩会的成功举行,既证实了节水抗旱稻在旱坡地果林间套生态种植的可行性,又为华南地区水稻扩面增产和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可复制、易推广的技术方案。未来,章家恩教授团队将持续深化节水抗旱稻多样性生态栽培关键技术攻关,完善标准化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实现“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发展贡献科技和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