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至7月6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绿禾兴农实践队在向慧敏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市农林科学院沙浦基地,开展为期三天的以“稻田种养技术指导与应用示范推广”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实地探访破解稻田种养的增收密码,展示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肇庆市农林科学院沙浦基地
肇庆市是广东省农业大市之一,水稻产业是全市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肇庆市农林科学院沙浦基地是重要的水稻种植地,该地环境优美,天高云淡,绿禾遍野,群山环绕,层峦间可见白鹭振翅高飞。实践队抵达基地后,在向慧敏老师、肇庆市农科院粮油所所长黄益强、工作人员贾兴娜和郭海洋的带领下,队员们踩着田埂走进这片科研沃土。就稻田种养技术方面,队员们和农林科学院相关负责人之间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动。
实践队合照
实践队指导老师在为队员和农民进行讲解和指导
经了解,基地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分为再生稻单作、再生稻养泥鳅和再生稻养鸭三种。再生稻是水稻的一类品种,可实现“一种两收”,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稻谷产量,节省肥料、农药和劳动力等方面的投入,经济效益高。再生稻配合稻田养鸭、养泥鳅等生态种养模式,既能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提高地力,促进再生稻生长,又能提升稻田多元化经济效益,实现一地多收,单位面积产值翻倍的增收效果。
实践队队员对不同稻田技术下的实验田进行讨论和观察
为进一步探讨不同种养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实践队队员严格遵循农业科研规范,采用 “S”形取样法对三种种养模式下实验田的土壤进行系统性采样。该方法通过在地块对角线呈“S”形布设5-7个取样点,确保样本覆盖田间不同微环境,有效规避了单一点位误差,使得土壤样本数据能够更精准地反映整块农田的理化特性。与此同时,队员们同步向肇庆市农科院获取实验田水稻全生育期监测数据,详细记录株高、分蘖数等关键农艺生长指标。
实践队队员对稻田进行土壤取样
随后,在农林科学院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们参观了肇庆市节水抗旱稻研究院,实地探访了不同品种的节水抗旱稻实验田。节水抗旱稻是适宜旱地栽培、节水率达到50%以上且具有高产和优质性的水稻品种,可降低农田灌溉用水量,扩大耕地适种区域,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了解,与普通品种的水稻相比,节水抗旱稻的优势在于,即使是在不良环境下依然能保证稳产,在有利环境下更是能实现保质增产。
农科院相关负责人向实践队队员介绍节水抗旱稻
此外,在此次社会实践中,实践队员还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他们通过探访沙浦镇沙一村和沙二村、通过向村支书和农民发放了调研问卷,对肇庆市当前的农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调研,并深入探究了稻田种养技术在当地的实践情况及当地农产品发展状况。
实践队队员在对村民进行问卷调研
通过这三天的社会实践,在稻田声声鸭叫中,在一望无际的稻穗旁,队员们对稻田种养技术有了更系统的了解,对节水抗旱稻有了更深入的认知。未来,实践队将根据土壤样品分析结果进一步优化田间管理方式、提升稻田种养技术,为精准调控稻田生态系统提供科学参考,让科研成果真正从实验室走向田间沃野,在希望的土地上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实践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