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强新生入学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少数民族学生交流互动,营造温馨的节日气氛,9月10日上午,我院于院楼104会议室开展了思政第一课暨“迎接党的二十大 情满华农中秋月”少数民族学生茶话会,学院党委书记周艳华、党委副书记方秋中,研究生辅导员蔡炫、蔡泽瀛与研究生少数民族新生一同参与了本次活动,共同欢庆中秋。
此次思政第一课主要围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展开学习。周艳华书记指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党和人民应变局、开新局的伟大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她希望与会人员要把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
围绕少数民族学生实际情况,周书记带领大家一同学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这一专题。周书记表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的抱在一起,才能共同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合中秋佳节,课上重点学习的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这一专题。周艳华书记向同学们提问到“团圆”的含义是什么。韦少奇同学分享到,从个人来讲,中秋时节的月亮很圆,很容易让人想到家,“团圆”就是一家人一起坐在一起吃饭聊天。从国家来讲,“团圆”就是祖国的大好河山,一个也不能少。周艳华书记说到,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最关键的是要先用心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党史,并且学习党史的时候要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结合起来,发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在学习交流“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为‘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这一主题时,周书记强调,作为华农学子,我们更要深入学习和传承华农的优秀传统,像丁颖、卢永根等优秀的共产党员学习,自觉担当起华农“双一流”建设的历史使命。
课上,同学们共同观看了关于华农老校长丁颖院士的先进事迹视频,深入学习“笃学明德 躬行践履”的丁颖精神。看完丁颖老先生的视频后,来自贵州苗族的何宇同学分享到,她从小生在大山,长在大山,选择来到华农是想走出大山,看见外面的世界。通过学习丁颖老先生的精神以及听完周书记思政第一课的讲授,她突然意识到,努力学习不应该是为了摆脱大山,而是应该学有所成,回去建设大山,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自由学习交流环节中,同学们纷纷表示,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承到我们这代人的手上了,我们要接力好老一代华农人的精神,对自己要求更高,努力创造更好的成绩,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坚定学农的信心,为中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像丁颖老先生所说那样的,“我们要像饱满的稻穗一样,腰杆很硬,头却埋得很低,很低。”,不仅仅是做学问,做人也是如此。不能只看到头顶的天空,而忽视了脚底下的路。方秋中副书记对于各位同学加入资环大家庭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表示学院一直很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给予少数民族同学更多的关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需要每一个民族的共同参与。而我们作为学农的学子,一定要了解农民,了解农村,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跟当代农村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身的力量。
最后,与会师生一同喝华农酸奶、吃月饼、分享各民族地区过中秋节的优秀传统,大家在一片喜庆活跃、其乐融融的氛围中结束了此次别出心裁的书记思政第一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和多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资环学院积极创新思政课形式,打破台上讲、台下听的老传统,探索情景教学、互动交流的新模式,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通过党建引领和思政教育工作融合,用身边的人和事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投身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远大理想,精心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