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1日下午,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梁敏霞教授应邀来我院在资环楼105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低碳农业学术交流。学术报告主题:藏在地下的秘密——森林群落物种共存。本次报告由我院副院长蔡昆争教授主持。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永续发展的保障。但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生境破碎化,已经导致全球范围生物多样性的极大丧失。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是本世纪亟待解决的25个重大科学问题之一,针对该问题的研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基石。
森林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载体,森林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解释多个物种如何在群落中共存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内容,科学家们提出了中性理论、生态位理论、Janzen-Connell假说等理论。
梁敏霞教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思维,层层深入,打开土壤这个黑匣子,从土壤病原菌、菌根真菌(丛枝菌根真菌和外生菌根真菌)、不同形态土壤养分的角度出发,自下而上阐明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如何通过驱动植物-土壤反馈作用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
梁敏霞教授的报告幽默风趣,案例丰富,激发了师生的浓厚兴趣,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们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许多新的思路,吸引着多名师生积极参与提问,大家对森林群落物种共存有了全新的认识,获益匪浅。会上,梁老师高度赞扬了我院学子,夸赞华农学生聪慧睿智、勤奋好学,并热烈欢迎大家加入课题组交流学习。(图/文 陶玲、许锦)
主讲人简介:
梁敏霞,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教授,博导。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水产动物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PI。梁敏霞教授主要从事森林群落物种共存机制的相关研究,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讨了生物因子(病原菌、菌根真菌)和非生物因子(不同形态养分)如何驱动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构建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New Phytologist,Ecology Letters等生态学权威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