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严格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的核心精神,加快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一流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资源环境学院于6月23日下午在资环院楼105室举办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专题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此次活动。研讨会由学院党委书记周艳华主持,学院教工党支部依次展示课程思政公开课或课程思政成果,荣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理科组总决赛二等奖的华南师范大学许桂清老师、以及荣获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二等奖的华南农业大学戚芳妮老师作为点评专家出席。
会上,周艳华同志表示,“立德树人、强农兴农,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涉农高校的殷切希望;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是落实立德树人、奋进“双一流”的重要举措。
入选“百个专任教师党支部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建设项目”的3个教师党支部依次进行课程思政精品示范公开课展示。老师们分别结合不同的课程特点,深度挖掘和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既注重用生动案例进行导入,也注重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以多样化的方法将思政目标有效融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测绘与遥感系教工党支部的《测量学》课程负责人刘惠明副教授以 “高程和国家高程基准”为主题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演示。他从珠穆朗玛峰的“身高”为课程引例,巧妙地将专业知识引入现实生活,同时将专业知识运用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之上,实现了专业知识要点与思政教学要点的有机融合,使学生产出成为驱动教育系统运作的动力,提升了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渗透度,有效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
地理信息系教工党支部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负责人刘洛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地理信息可视化”部分节选内容,介绍了地理信息可视化的基础知识以及一般原则,进而深入讲述了地理信息对于我国领土版图的重要性,最后深化主题,将“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精彩的课程使学生在认同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专业优势,提升向外传播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坚持文化交融与文化自信并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土壤学系教工党支部的《土壤学》课程负责人李博副教授讲述了“中国的土壤质地类型与应用”。结合《土壤学》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润物无声”地实现知识育人与思想育人同向同形的效应,达到了“以本为本”地课程设计。
接着,由蔡昆争、陈烁娜、张立丹老师分享党支部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三个党支部认为提升育人实效、培养拔尖人才关键点在于课程思政,必须始终坚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问题驱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实现思政融入课程教学设计,注重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创新融合,以问题驱动作为牵引点推动在线教学期间的思政教学方法,将最新产业发展动态中的典型案例引入教学,全面提升课程的育人实效。
华南师范大学许桂清老师对学院教工党支部课程思政公开课和课程思政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为我院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方向。他从“教学项目”、“示范项目”、“教改项目”等方面阐述课程思政建设应当始终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从学院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为出发点,科学设计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他指出教师需要明确思政教育关键知识点,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在教学中应当精心设计融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真实案例,启迪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最后,学院党委书记周艳华总结到,一流人才培养对学校“双一流”建设、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针对教师如何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她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全学院教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专任教师党支部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教师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通知要求,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坚持育人先育己,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政治素养,推动课程思政培训的常态化,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努力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宽厚基础、人文情怀和全球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资源环境学院连续5年开展学院课程思政金课大赛以及“思政沙龙”品牌活动,探索建立学院党委、支部书记、党员“三位一体”协同参与的“课程思政”模式,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当中。